■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所黨委委員、主任 徐劍
我國瀝青路面里程超150萬公里,為保證服務水平及服役壽命,必須開展周期性養護。每年瀝青路面大中修養護超10萬公里,產生舊料2億多噸,消耗砂石3億噸和燃油50億升。
首都國際機場南線預養護工程 徐劍/供圖
大都市區的瀝青路面養護,面臨超大交通量與節能減排的剛性約束,對養護的低碳化、快速化需求尤為迫切,亟需解決養護決策方法不適用、快速養護服役時效短、低碳材料不耐久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瀝青網sinoasphalt.com。為此,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所聯合多所大學、科研院所及公司開展了瀝青路面低碳快速養護技術創新研發,歷經10余年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在理論、材料、工藝、裝備、標準方面實現突破,形成了以“低碳、快速”為特征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瀝青路面高效綠色養護技術及標準體系。
多源數據融合的路面低碳養護決策系統,解決傳統決策不適用低碳、快速養護需求難題
基于機器學習的路面病害快速精準辨識技術,探明了路面預防、修復養護系列技術的能耗排放特征,量化了路面全壽命能耗分布?;?0年養護大數據,開發了多約束、多目標的低碳養護智能決策平臺。
快速、長效的路面預防養護技術體系,實現全天候快速養護和效果長效保持
基于材料失效模式的-40℃~60℃寬溫域自黏式貼縫帶、即鋪即通的憎水型冷補料及評價方法,開發了玻璃纖維與高分子聚合物互穿的早強增韌型稀漿混合料,研制了黏層油噴—纖維切割—攪拌攤鋪的同步集約施工裝備。
超低排放的路面全結構修復技術,攻克冷拌冷鋪路面性能不耐久的難題
研發了水性高分子三維網狀交聯加筋型增塑改性劑,提出了基于界面效應和宏—細觀映射的瀝青面層冷再生材料優化設計方法,創建了剛度協調的活化改性橡膠彈性骨架—致密型半剛性基層增柔修復技術。
北京三環主路大修工程 徐劍/供圖
瀝青路面高效綠色養護創新技術不僅在北京等大都市區得到廣泛應用,多次獲得北京市市政基礎設施長城杯工程金質獎,還推廣應用于包括交通運輸部科技示范工程等在內的10余省份的萬余公里道路養護工程,經受了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氣候、不同交通荷載的長期嚴峻考驗。成果應用近3年新增銷售額達14億元,社會、環境、經濟效益顯著。
瀝青路面高效綠色養護創新技術研究成果在保證和提高路面性能的基礎上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造價,減少了能源消耗,推動了瀝青路面養護向“高效施工、高效用能、高效再生”的轉型升級,助力交通強國建設和綠水青山保護,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顯著,具有明顯的市場競爭性,并榮獲2020年度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同時入選了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和交通運輸行業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目錄。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多名業內知名專家評審認為“成果具有顯著的創新性,應用前景廣闊,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